手腳表面污染監測儀的保養規程涵蓋清潔、保養、校準、存儲等多個環節,具體介紹如下:
一、日常清潔與消毒
外殼清潔
使用干凈、柔軟的濕布輕輕擦拭儀器外殼,去除灰塵和污漬。
避免水分進入儀器內部,擦拭后用干布擦干。
若表面有沾污,可使用少量中性清潔劑,但嚴禁使用酒精、丙酮等有機溶劑,以防腐蝕外殼或損壞元件。
探頭清潔
探頭是直接接觸手腳表面進行檢測的核心部件,每次使用后需用酒精棉球輕輕擦拭表面,確保無殘留污染物。
注意避免酒精流入探頭內部,以免損壞敏感元件。
若探頭窗口有裂痕或污染,需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換。
二、定期保養與檢查
外觀檢查
定期檢查儀器外殼是否有損壞、變形或裂縫,按鍵、顯示屏、接口等是否正常,有無松動或顯示不清。
檢查電源線和連接線是否完好無損,如有破損應及時更換。
功能測試
按照操作說明書,定期對儀器進行功能檢查,包括開機自檢、測量準確性、報警功能等。
使用標準測試源(如α/β放射源)或已知污染程度的樣品進行測試,確保測量結果準確可靠。
誤差范圍應控制在±10%以內,否則需重新校準或維修。
電池維護
若儀器為電池供電,需定期檢查電池電量和性能。
當電量不足時,及時更換電池或充電,避免電池漏液損壞儀器。
長期不用時,建議取出電池存放,防止電池腐爛損壞電極。
三、校準操作
校準周期
根據使用頻率和廠家建議,定期對儀器進行校準(通常每3-6個月一次)。
高精度需求場景或頻繁使用后,需縮短校準周期。
校準方法
使用廠家提供的標準校準設備或經過認證的校準服務。
調取儀器內置校準程序,選擇對應放射源類型(α/β)。
將標準源貼近探頭(距離≤5mm),啟動自動校準,調節閾值至指定譜區(如α峰位約5.48MeV)。
保存校準參數,確保測量精度符合要求。
四、存儲與運輸
存儲環境
長期不使用時,將儀器存放在干燥、通風、無腐蝕性氣體的環境中。
避免陽光直射和高溫、高濕環境(濕度建議≤80%)。
可將儀器放入專用包裝箱或袋子中,防止灰塵和碰撞。
運輸注意事項
在運輸過程中,需防震、防潮,避免儀器密封性下降。
使用專用運輸箱,并固定好儀器,防止晃動或碰撞。
五、特殊情況處理
高污染區域應對
當檢測到α>50Bq/cm²或β>500Bq/cm²時,立即標記紅色警示標簽。
改用遠程操控桿持探頭測量,避免人員直接接觸污染源。
增加測量頻次(每30分鐘復測一次),并記錄污染趨勢。
環境干擾處理
電磁干擾:關閉手機、對講機等電子設備,保持儀器與高壓設備距離≥2m。
濕度影響:環境濕度>80%時,使用防潮罩包裹探頭。
熒光干擾:關閉儀器背光,采用濾光片模式測量。
六、保養記錄與檔案管理
記錄內容
每次保養的時間、內容、更換的部件、校準結果等信息。
記錄檢測日期、時間、天氣條件、儀器型號、校準證書編號等。
檔案管理意義
通過保養記錄跟蹤儀器維護歷史,及時發現潛在問題。
為后續維修和保養提供參考依據,延長儀器使用壽命。